這是個適合橫屏觀看的城市
165條江河
日夜奔流
(請橫屏觀看,左為漢江,右為長江,攝影師@姜軻)
▼
166處湖泊
煙波浩渺
(請橫屏觀看,武漢東湖,攝影師@陶進)
▼
600余處橋梁及隧道
跨越東西南北
(請橫屏觀看,攝影師@陶進)
▼
還有400組動車組
整裝待發(fā)
(請橫屏觀看,武漢動車段具備400組動車組的檢修能力,是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動車檢修基地,約占全國動車組檢修任務總量的40%,攝影師@楊文忠)
▼
它是中國水陸空三棲的交通中心
在這片8569平方千米的土地上
公路、鐵路、航空、內(nèi)河航運
各種交通線路往來交織
人稱“九省通衢”
(武漢水陸空交通樞紐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它是中國水域面積最大的大城市
超過四分之一的土地
都被水域覆蓋
人稱“百湖之城”
(武漢衛(wèi)星圖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它就是
武漢
近年來
武漢發(fā)展迅速
在強手如林的城市競爭中
排名連年上升
(武漢綜合經(jīng)濟競爭力變化,依據(jù)中國社會科學院《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》,制圖@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在代表未來的科研能力上
武漢位列全球第19位
中國第4位
(2018年全球科研城市排名,由《自然》雜志發(fā)布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武漢
究竟是一座什么樣的城市?
在星球研究所看來
武漢就是縱橫的江湖
而數(shù)千年來
江湖奔流直下
塑造了這個城市
也塑造一個快意的人間
01
江湖
大約百萬年前
重慶與湖北之間的巫山山脈
被江河切穿
形成長江三峽
江水沖出峽谷滾滾東逝
長江
就此誕生
(長江三峽,圖片源自@VCG;學術(shù)界對三峽貫通時間仍有爭議,具體觀點有距今千萬年至數(shù)十萬年不等,此處選取其中之一)
▼
在湖北境內(nèi)
東出三峽的長江
與其他水系一起左右擺蕩
裹挾的泥沙不斷沉積
從而形成江漢平原
武漢
就位于平原的東部
(江漢平原及周圍地形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原本位于此處的山地丘陵
被泥沙掩埋
變成了一個個低矮的殘丘
散布平原、點綴城市
例如龜山、蛇山、珞珈山、磨山
(磨山,位于東湖旁,海拔116.3米,其上建有展示楚文化的復古建筑楚天臺,攝影師@賴煒)
▼
通順河、府河、灄水
倒水、舉水、金水、巡司河等
160多條長度5千米以上的河流
在這里注入長江
長江最長的支流
全長超過1500千米的漢水
也在這里與長江交匯
共赴大海
人稱“江漢朝宗”
(請橫屏觀看,位于南岸嘴的江漢朝宗,左為漢水,右為長江,攝影師@姜軻)
▼
江水水流減緩處
泥沙淤積還會形成沙洲
包括鐵板洲、白沙洲、天興洲
以及已經(jīng)消失的鸚鵡洲
它們依次排布
有如一條被江水串聯(lián)的珠鏈
(沙洲的成因有多種,此處只是其一;下圖為鐵板洲,攝影師@柳斌)
▼
而江水泛濫壅塞
或是頻繁改道
或是洼地積水
則形成大量湖泊
武漢至今仍保留大大小小湖泊166個
其中
位于武漢城區(qū)的東湖
面積33平方千米
為杭州西湖的5倍
(請橫屏觀看,東湖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但是在武漢
東湖并非面積最大的湖泊
最大的城中湖湯遜湖
位于武漢東南部
面積47平方千米
比東湖大了40%
(請橫屏觀看,湯遜湖,攝影師@柳斌)
▼
然而放眼全市
湯遜湖仍然不是最大
真正最大的湖泊
是和鄂州等地共管的梁子湖
面積280平方千米
其中武漢管轄面積達210平方千米
這才是真正的
一望無際
(請橫屏觀看,梁子湖,此湖盛產(chǎn)武昌魚,攝影師@柳斌)
▼
縱橫的江湖
構(gòu)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水世界
武漢因此擁有6個國家濕地公園
是中國各大城市中最多的一個
(武漢水系及濕地公園分布圖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70多種魚類在此生息
包括中華鱘、白鱘、胭脂魚
以及全國聞名的武昌魚
(中華鱘,體長可達5米,體重500多千克,世界最大的淡水魚之一,圖片源自@VCG)
▼
343種鳥類在此繁衍
尤其在候鳥遷徙的季節(jié)
群鳥飛集
“一圍煙浪六十里,幾隊寒鷗千百雛”
(語出自宋代袁說友《游武昌東湖》;下圖為府河濕地公園的鳥群,攝影師@胡金華)
▼
鯨豚類哺乳動物江豚暢游江中
它們性情活潑
體長1.2米-1.6米
渾圓的吻部
讓它們看起來總在微笑
(江豚,圖片源自@VCG;但長江流域另一種鯨豚哺乳動物白鱀豚,已經(jīng)功能性滅絕)
▼
而人類也在水邊造城
對他們而言
江湖已經(jīng)不止是江湖
而是一個通達天下的碼頭
02
碼頭
武漢居于天下之中
通過漢水
它可以連接陜西、河南
通過長江
它可以西聯(lián)巴蜀、東接吳越
再通過洞庭湖、湘江、鄱陽湖、贛江
它還可以溝通湖南、江西
從而構(gòu)成了一張龐大的江湖水網(wǎng)
武漢
就是江湖中心的碼頭
(武漢對外水路示意圖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3500年前
來自中原的商王朝
率先在這里建城
即“盤龍城”
盤龍城負責為商王轉(zhuǎn)運銅錫礦產(chǎn)
堅固的城垣保護著城內(nèi)的宮殿
商王派駐的統(tǒng)帥
以41厘米長的青銅大鉞(yuè)
和94厘米長的大型玉戈
炫耀著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權(quán)威
(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大鉞,圖片源自@盤龍城遺址博物院,湖北省博物館藏)
▼
威懾之下
武漢周邊地區(qū)豐富的銅錫礦產(chǎn)
通過水路匯集到盤龍城
再源源不斷地運往中原
支撐商代輝煌的青銅鑄造
這便是武漢城市史的開端
(盤龍城遺址,圖片源自@Esri Image Map)
▼
此后
武漢的碼頭承載力越來越強
①
首先
是人才交匯的碼頭
四方之人通過水道南來北往
武漢成了他們的交匯之處
春秋時期
孔子來到楚國推廣其政治主張
途經(jīng)武漢時曾差遣弟子
向當?shù)厝?strong>“問津”
即詢問渡口碼頭的位置
“指點迷津”即由此而來
(孔子問津的地點至今仍有爭議;下圖為因問津故事而建立的問津書院,攝影師@武漢小涂)
▼
之后
樂師伯牙與鐘子期在武漢相遇
伯牙彈奏“高山”之音
子期聽出高山之巍巍
伯牙彈奏“流水”之音
子期聽出江河之洋洋
正所謂
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
(此事記載于《列子》《呂氏春秋》;下圖是為紀念這對摯友而建造的漢陽古琴臺,攝影師@石耀臣)
▼
唐代
國家統(tǒng)一、政局穩(wěn)定
人們南來北往更加頻繁
于是
王維在武漢“送康太守”
溫庭筠在武漢“送人東游”
王昌齡在武漢“送人歸江夏”
岑參在武漢“送費子歸武昌”
杜牧在武漢“送王侍御赴夏口”
劉長卿在武漢“送屈突司直使湖南”
人們在武漢迎來送往的頻次之高
令人嘆為觀止
(鐵門關(guān),古代武漢的交通關(guān)隘,攝影師@歐昌宏)
▼
最夸張的是詩仙李白
他在武漢迎來送往不低于十次
包括“送儲邕之武昌”
“送黃鐘之鄱陽”
“送二季之江東”
“送孟浩然之廣陵”
“送張含人之江東”
“送林公上人游衡岳”
“送友人西飛帝王州”
“陪宋中丞武昌夜飲懷古”等等
堪稱“武漢社交小王子”
(東湖放鷹臺,傳說李白曾在此放鷹,攝影師@李瓊)
▼
當這些人途經(jīng)武漢時
長江邊上一個醒目的建筑
必然會進入他們的視野
三國時期
東吳孫權(quán)在武漢建立瞭望臺
以控扼長江
這便是黃鶴樓的前身
而唐代文人騷客們
高調(diào)路過、高調(diào)賦詩
黃鶴樓又從軍事瞭望臺
演變成了詩人的觀景臺
(醒目的黃鶴樓,20世紀重建時移址到了蛇山上,與對面電視塔所在的龜山對應,兩山即龜蛇鎖大江,攝影師@楊文忠)
▼
開封人崔顥19歲便中了進士
此后游歷天下
其筆下的黃鶴樓氣象萬千
被后人奉為唐代七律之首
(崔顥《黃鶴樓》)
▼
昔人已乘黃鶴去,此地空余黃鶴樓
黃鶴一去不復返,白云千載空悠悠
晴川歷歷漢陽樹,芳草萋萋鸚鵡洲
日暮鄉(xiāng)關(guān)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
(后人根據(jù)崔顥之詩而建造的晴川閣,攝影師@李瓊)
▼
傳言李白曾因此詩而擱筆
所謂
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顥題詩在上頭”
但詩仙怎么可能甘拜下風
公元730年
29歲的李白專門約友人孟浩然
在黃鶴樓相見
并為之送行
一首飄逸的離別詩從此流傳
(李白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》)
▼
故人西辭黃鶴樓,煙花三月下?lián)P州
孤帆遠影碧空盡,唯見長江天際流
(黃鶴樓內(nèi)壁畫,攝影師@盧文)
▼
又過了約30年
年近60歲的李白飽經(jīng)風霜
當他與好友再次相聚黃鶴樓
一曲悠然而至的笛聲
引出了他的感慨
(李白《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》,江城為武漢別稱)
▼
一為遷客去長沙,西望長安不見家
黃鶴樓中吹玉笛,江城五月落梅花
黃鶴樓還是那個黃鶴樓
人的心境卻早已不復當年
(月下黃鶴樓,攝影師@胡寒)
▼
詩人們的迎來送往
直到宋代依然風行
蘇軾、陸游、黃庭堅
范成大、梅堯臣等
都曾途經(jīng)武漢或者長期定居
而黃鶴樓則是歷盡滄桑
屢毀屢建
長存于唐詩宋詞的長卷之中
(黃鶴樓,攝影師@丹尼斯)
▼
②
其次
是貨物匯聚的碼頭
明代
漢水改道龜山北側(cè)匯入長江
兩江分隔出三鎮(zhèn)
即漢口、漢陽、武昌
(請橫屏觀看,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:武昌、長江、漢陽、漢水、漢口,攝影師@黃蕾)
▼
水運帶來財運
竹木、糧食、布匹、綢緞
皮毛、食鹽、藥材、鐵器
各種商品集聚漢口
人謂之“貨到漢口活”
貿(mào)易通行、商人匯聚
漢口一躍成為中國內(nèi)陸最大的港口
(明代《江漢攬勝圖》,左上方為黃鶴樓,現(xiàn)藏于@武漢市博物館)
▼
清代
漢口更是與北京、蘇州、佛山
并列“四大名聚”
即四大商業(yè)都會
一條以商貿(mào)著稱的漢正街
成為這個城市人口、住宅、車船
最密集的區(qū)域
并帶動戲曲等行業(yè)全面興盛
人稱“戲到漢口火”
(漢正街一帶的民族路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晚清
武漢的碼頭優(yōu)勢也被西方列強相中
漢口被迫開埠設關(guān)
英俄法德日五國租界
沿著江岸排列
至今仍保留了上百棟風格各異的近代建筑
(英國茶商修建的新泰大樓,現(xiàn)為湖北儲備物資管理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海外商業(yè)文明大量涌入
外國的工廠、銀行、貨物紛紛搶灘
除個別年份外
武漢外貿(mào)進出口額僅次于上海
常年高居全國第二
因此它與“大上海”并列
被稱為“大武漢”
(江漢關(guān)大樓,攝影師@咸魚)
▼
然而
畸形的半殖民地經(jīng)濟
無法給武漢帶來長足發(fā)展
武漢碼頭也到了升級的時刻
一個綜合交通樞紐
即將應運而生
③
公元1889年
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清廷提出
修建一條連接北京和武漢的鐵路
奏請獲得了批準
張之洞甚至調(diào)任湖廣總督
直接主持鐵路的修建
17年后
京漢鐵路終于完工
(現(xiàn)在的漢口火車站,建筑外形借鑒了老京漢鐵路大智門火車站的形制特色,攝影師@Eterlaine張煒)
▼
再之后
連接武漢和廣州的粵漢鐵路也修建完成
修建過程中
武漢的清軍出省鎮(zhèn)壓“保路運動”
造成湖北防務空虛
間接促成武昌起義爆發(fā)
清朝統(tǒng)治被推翻
中國歷史的走向為之一變
(鄂軍都督府舊址,武昌起義后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(quán),又稱“紅樓”,攝影師@王兆宇)
▼
但對武漢本地還有另一個影響
即京漢、粵漢兩條鐵路共同組成了
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支貫穿腹地的
南北大動脈
武漢
正是其中的連接點
(現(xiàn)今的京廣鐵路路線圖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如果說“江湖”是武漢的天賦資源
那么鐵路則是武漢的再次升級
水網(wǎng)加上鐵路
武漢東西溝通、南北連接
成了真正的九省通衢
也成了中國經(jīng)濟地理的中心
據(jù)《武漢通史》的數(shù)據(jù)
京漢鐵路開通后
漢口商品的流通總量迅速增加1/4以上
鐵路相關(guān)的工業(yè)
例如漢陽鐵廠、揚子機器廠等紛紛建立
武漢成了區(qū)域工業(yè)中心
(漢陽鐵廠的一部分后來并入了武鋼,下圖為武鋼的紅鋼城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但是
因為戰(zhàn)亂和資金不足等原因
京漢、粵漢鐵路之間
未能建造跨越長江的鐵路橋
火車只能通過輪渡轉(zhuǎn)運過江
1950年
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
武漢作為重點建設的城市之一
立即開始了武漢鐵路橋的設計
1957年10月
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
這是第一條跨越長江的鐵路公路兩用橋
人稱“萬里長江第一橋”
(請橫屏觀看,武漢長江大橋,攝影師@Eterlaine張煒)
▼
正所謂
“一橋飛架南北,天塹變通途”
此后的武漢
數(shù)十座橋梁次第建起
跨越長江、跨越漢水、跨越湖泊
將三鎮(zhèn)緊密連接
數(shù)量之多讓武漢成為“橋城”
(武漢主要橋梁分布,制圖@鞏向杰&鄭伯容/星球研究所)
▼
包括
雙塔斜拉橋
武漢長江二橋
(武漢長江二橋燈光秀,攝影師@Eterlaine張煒)
▼
三塔斜拉橋
武漢二七長江大橋
(武漢二七長江大橋,攝影師@汪林森)
▼
懸索橋
鸚鵡洲長江大橋
(鸚鵡洲長江大橋,攝影師@姜軻)
▼
而新的橋梁
仍在持續(xù)不斷地建設中
(請橫屏觀看,圖中最顯著的是建設中的楊泗港長江大橋,攝影師@姜軻)
▼
也正是這種強大的造橋能力
讓武漢承攬了全球許多頂級道橋工程
包括港珠澳大橋設計和建設的60%以上
作為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的“設計之都”
武漢當之無愧
(古田橋,攝影師@丹尼斯)
▼
進入新世紀
武漢的水運也全面升級
萬噸海輪可以從上海直入武漢
(武漢新港集裝箱港區(qū),圖片源自@長江日報)
▼
從武漢乘高鐵出發(fā)
4-5小時可以南到香港、北到北京
東到上海、西到重慶
直達大半個中國
(高鐵與武漢地鐵一號線、高架公路橋交叉穿梭,攝影師@Vincent Lau)
▼
武漢機場
擁有民用航線300余條
包括60多條國際航線
2小時的航程即可覆蓋全國主要城市
而第二機場也已經(jīng)在選址中
(武漢天河國際機場,圖片源自@長江日報)
▼
武漢地鐵
以每年開通1-2條的速度
直追北上廣深
地鐵運營里程位列全國第五
(地鐵武漢商務區(qū)站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借助以上綜合交通優(yōu)勢
以及充足的人才儲備
武漢建立了相當完整的產(chǎn)業(yè)體系
包括光電子信息、汽車及零部件
生物醫(yī)藥及醫(yī)療器械、綠色環(huán)保等
四大世界級產(chǎn)業(yè)集群
(騰訊武漢研發(fā)中心,攝影師@寧波)
▼
以光谷為例
它是中國光通信領(lǐng)域最強的科研基地
每天申請的專利數(shù)量高達70項
其光纖光纜市場占有率
達到中國的66%、世界的25%
(光谷未來科技城,攝影師@田春雨)
▼
而100天后
還有一場世界級的綜合性運動會
世界軍人運動會
在武漢舉辦
100多個國家近萬名運動員集聚江城
規(guī)模僅次于奧運會
縱橫的江湖
讓武漢從區(qū)域的碼頭
到國家的碼頭
再到世界的碼頭
路越來越廣闊
那么
生活在江湖中的居民
又會怎樣呢?
03
人間
在這座通江達海的城市
人們與江湖共生
形成了武漢人獨特的三大景象
①
首先是形成了
被稱為“過早”的飲食習慣
碼頭的興起
吸引了大量移民
商人、手工業(yè)者、碼頭工人、鐵路工人
紛紛進入武漢
武漢變成了一個移民城市
(出自清代葉調(diào)元著《漢口竹枝詞》)
▼
“此地從來無土著,九分商賈一分民”
商人們一早便出街跑生意
工人們也早早到碼頭裝貨卸貨
為了趕時間及補充能量
人們紛紛在外食用高熱量的早餐
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現(xiàn)在
(早餐店里正在準備熱干面,攝影師@劉晨璞)
▼
食客們爭分奪秒
邊走邊吃、邊騎車邊吃
走得飛快,吃得平穩(wěn)
才是一個合格的武漢人
即便在店里就餐
也相當隨性
拿出凳子就可以當餐桌
(以凳子當餐桌,攝影師@寧波)
▼
但是武漢的早餐
也進化出了足夠的優(yōu)勢
讓人們持續(xù)保持這種早餐生活
武漢早餐種類多達上百種
熱干面、糊湯粉、牛肉面、牛肉粉
豆絲、豆皮、面窩、苕面窩
汽水粑粑、煎包、糯米雞、歡喜坨
油香、燒梅、糯米包油條、湯包
足以讓人吃一個月不重樣
(熱干面、豆皮、燒梅,攝影師@寧波)
▼
而且價格親民
直到今天武漢平常的一碗熱干面
也不過4塊錢
這在北上廣深完全無法想象
(豆皮,攝影師@寧波)
▼
②
江湖還塑造了武漢人的
居住與工作環(huán)境
居民區(qū)緊鄰江河湖泊而建
這讓武漢成為中國最容易實現(xiàn)
坐擁湖景房、江景房的大城市
(請橫屏觀看,金銀湖濕地公園及周邊住宅,圖片源自@長江日報)
▼
各種公共建筑、辦公場所也都臨水而建
例如緊鄰東湖的湖北省博物館
位于沙湖和東湖之間楚河邊的商業(yè)街
楚河漢街
位于長江邊的武漢第一高樓
綠地中心等等
(緊鄰東湖的湖北省博物館,攝影師@丹尼斯)
▼
最值得一提的是
作為世界在校大學生數(shù)量最多的城市
其89所高校中
許多大學校園也都臨水而建
大大增添了100多萬在校大學生的
就學舒適度
(開滿櫻花的武漢大學,位于東湖湖畔,攝影師@Eterlaine張煒)
▼
而武漢人也著力加強這種親水優(yōu)勢
他們在江湖水域及周邊廣植花木
兩條100千米的長江左右岸大道
一條100千米的東湖綠道
風景秀麗、環(huán)境宜人
(東湖綠道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櫻花、荷花、梅花、郁金香
各種鮮花與水景相映成趣
(東湖櫻花園,攝影師@盧小沫)
▼
武漢還利用長江、漢江的兩江四岸
組成13.2千米長的沿江“大屏”
889棟樓宇依次點亮
打造出美輪美奐的燈光秀
(請橫屏觀看,武漢燈光秀,攝影師@Eterlaine張煒)
▼
③
武漢人中游泳愛好者比例極高
城市的管理者
也干脆將湖泊辟為開放“游泳池”
市民在江河湖泊中戲水游泳
這在全國城市中
也是相當獨特的風景
人們或是騎著自行車
跳入水中
(東湖凌波門,騎著小輪車的年輕人躍東湖中,攝影師@寧波)
▼
或是擺好姿勢
飛身一躍
(飛躍入水的游泳者,攝影師@寧波)
▼
或是在水面上
凌波微步
(2011年6月25日的大雨提高了東湖湖面,武大凌波門外的棧橋沒入水中,游人來到這里游玩,成了一道風景,圖片源自@VCG)
▼
或是在水上騰起
成為水上飛人
(水上飛人,攝影師@寧波)
▼
各個大學之間
也互相比拼水上實力
(武大和華科大學生在東湖競渡賽艇,圖片源自@長江日報)
▼
最著名的當屬一年一度的渡江節(jié)
它源于1950年代
毛主席兩次在武漢橫渡長江
之后就變成了這個城市最火爆的活動
每年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數(shù)千人參與其中
(渡江節(jié),圖片源自@長江日報)
▼
對水上運動的熟稔
讓武漢人對其他運動也是相當拿手
自從馬拉松在武漢落地
就迅速躥升為城市焦點
有人說武漢人只要有一雙跑鞋
就有一顆跑馬的心
(武漢馬拉松與黃鶴樓、長江大橋、高鐵同框,攝影師@陳卓)
▼
當然
馬拉松很快就有了“更武漢”的玩法
水上馬拉松
(武漢水上馬拉松,在東湖進行,游程10km,攝影師@陳丹妮)
▼
數(shù)千年來
武漢人的生活從未離開江湖
可謂是
江湖塑造了武漢
武漢融入了江湖
(知音號,武漢人把他們的百年江湖故事搬到這艘老式輪船,創(chuàng)造了一個水上漂移的劇場,攝影師@玩攝堂)
▼
滔滔江水奔騰而去
浪花淘盡往日云煙
時至今日
這座江湖之城
已然是日新月異
每天都不一樣
(武漢二七長江大橋,攝影師@嚴本宏)
▼
但數(shù)千年來從未變過的
依然是這里
日夜奔流的縱橫江湖
以及江湖之上的快意人間
正所謂
(清代符秉忠《黃鶴樓楹聯(lián)》)
▼
爽氣西來,云霧掃開天地憾
大江東去,波濤洗凈古今愁